近日,腾讯和阿里巴巴相继公布了2024年三季度财报,净利润亮眼,分别大增47%和63%。作为公认的行业景气指数和上市公司透明度代表,财务数据未必能反映全部,但能不能赚钱却诠释了大厂有没有硬道理。
既要降本增效,又要开着飞机换引擎
近年来,大厂的主旋律是既要降本增效,又要开着飞机换引擎,这引发了外界对大厂业务成长性的担忧。但接连几个季度,腾讯和阿里用数据强调,老树新芽和创新业务成熟化,造血能力的复苏让大厂熬过了苦日子。
什么是大厂的高质量增长?

腾讯表示:毛利和经营利润连续八季超营收增速,延续高质量增长趋势。阿里巴巴过去业绩疲软,但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强势回归。
细分业务,基本盘+新引擎双向稳固

在业务侧,两家企业有着相似的划重点和框架逻辑,都是基本盘+新引擎的双向稳固。腾讯是游戏+视频号、搜一搜,阿里是淘宝天猫+云计算。比如阿里云四个季度实现增速上涨,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89%。
对大厂造血能力的关心,就是对互联网产业的信心
很难想象,一个头部企业都无法赚钱的行业,如何拥有光明的未来?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表示,阿里大部分互联网科技业务将在1-2年内实现盈亏平衡,并逐渐开始贡献规模化的盈利能力。
大厂投入产出比,不只是粗暴的人事剪刀差
财报里的员工人数增减、各类投入的多寡,是可以拆解大厂的明文密码。但利润反映的是投入产出比,从来不是粗暴的财务、人事剪刀差。大船掉头的BAT也好,中小创新企业也罢,决胜未来不会限定在一两个季度的报表运作,利润的根本在于新业务新场景的商业号召力。
熬过了苦日子,回报特别丰厚
越是在业务低迷的时刻,越是考验投入的魄力。在宏大语境里,大厂的苦日子被解读为二次、三次创业。既然是创业,大抵要上演反反复复的风险故事,可能是一个月一个季度,也可能是一两年三四年的大周期。利润会变动甚至会大幅波动,业务会折腾甚至会关停并改。这个周期你表现不错,下个周期对手更加努力。好在,熬过了苦日子,回报特别丰厚。
作者: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