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36 岁时,我生下了自己的孩子。这句话现在看来简单又确定,但对于彼时的我而言,如果我反复看这句话,会觉得周围一切都越来越沉重了。
原本,我是一个不想生育的女性,生孩子从来不在我的人生计划之中。人生的无数个选择和岔路口,无数次的外界质疑、自我审视,无形中引导着我最终做出了生育的决定。
我生下了孩子。感觉是向什么东西认输了,感觉向什么奉献了我本来不想双手捧出的东西。生活从此被划分成两条河流,我踏入生了的那条,偶尔眺望着另一条。
生育的压力
对于女性来说,生育的压力一直存在。女性的生育的节点写得很清楚,大部分人在 45 岁之前要做好决定,到底生还是不生。
日益增长的年龄,父母对于女儿不生育的极度焦虑、难过与愤怒;周围的舆论压力;日常生活的固定与重复,时间无情流逝带来的庸常与疲惫……在我看来,所有影响因素一点点传导、叠加,在天平中生育这一侧,垒上一个又一个砝码。
最重的一个砝码,则是自己对自己事业的失望。从 25 岁出版第一本书开始,我一直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,也没有找到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。
长久凝结的失败感,带来的是写作野心和信心的萎缩。阻挡我生育的原因消失了,我找不到不生育的理由了。我本来想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生活,后来我觉得自己创造不出来了。

社会舆论的压力

2016 年左右,生小孩之前,我写了一篇文章,题目叫《不生小孩的人生,当然是最好的》,副标题则是一个反转——但能够承受这种人生的人,却实在太少。
我在文章中写了生小孩需要在物质、精神、身体上牺牲的东西,并指出,与此同时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不生育这种不主流的选择。
文章的结尾,其实是一种投降,我对自己表示惋惜:可能我没有办法享受这种人生,就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充盈的东西来充盈我的生活。
我文章被读者追着骂:怎么可以不生小孩?你竟然说不生才最好?这些指责,映现了当时社会舆论对于生育的态度。我没有得到足够支撑我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