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解饭前吃药不等于空腹服药 服药误区 (饭前吃药?)

生活百科 2024-11-20 09:14:43 浏览
药物

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,但如果服药方式不当,不仅会影响药效,甚至还会带来不良后果。尤其是儿童,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,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。因此,给儿童服药时,家长务必牢记以下8个常见误区

误区一:根据经验自行调整剂量

许多家长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别人的建议,自行调整儿童的药量。这是不对的。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需达到相应的治疗窗,即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。这个治疗窗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确定的。

空腹

如果自行减量,药物在体内未能达到最低有效浓度,就不能有效抑制病原体或缓解症状,甚至还会引起耐药;如果超量服用,则可能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,得不偿失。

误区二:是药三分毒,症状消失就立即停药

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,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,自行停药很不科学。当然,确实有一些药品是单纯用来缓解症状的,例如一些退烧止痛的药,症状消失后可以不再服用。

但是,以下这些药物都不能以症状是否改善作为停药的标准:糖皮质激素、抗结核药、降糖药、抗癫痫药、抗抑郁药、哮喘药、抗生素、抗凝药、降压药、冠心病用药等。应严格按疗程用药,停药也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。特别是服用抗生素,自行停药会产生耐药,一旦耐药,再服用同样的药物,就达不到很好的疗效了。

误区三:儿童用药就相当于成人药物的剂量减半

这种观念存在极大风险。儿童往往比普通药要高,掰开或嚼碎服用,会加速药物吸收,可能引起中毒。还有一些肠溶片,只有到了肠道才会释放药物,掰开服用的话,到达胃部后很容易受到胃酸的影响,会大大降低药物疗效。

误区七:多药并用好得快

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的病好得更快,盲目采用多药并用,其实这是很危险的。有些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协同效果,而有些药相互拮抗,甚至让副作用相互叠加。

如果对目前用药有疑问,或者听说哪种药比较有效后也想用,还是建议先到门诊咨询医生,切莫私自换药。

误区八:喂药吐出来后赶紧补服

刚喝完药就吐出来是很多家长喂药时最头疼的问题。是否补服需要看情况。

当孩子服药后立即出现呕吐,即不超过10分钟出现呕吐且呕吐量较大,此时需要补服。服药后15分钟到1小时,要根据呕吐物有多少和吐出来的药物性状判断给孩子补喂多少剂量,具体可咨询医生。如果孩子服药后呕吐量较小,药物并没有完全呕吐出;或服药后1小时出现呕吐,无需再补药量。

儿童用药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,家长切不可盲目自行用药。在给孩子服药前,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,并遵医嘱按疗程服用。如果在用药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,也应及时咨询医生,切不可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,以免贻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。

作者:疾病预防控制科 荚婉茹

扫码关注西安市儿童医院视频号

本文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本站客服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热门推荐